长沙县人民政府2006年《 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08-10-29   来源:  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关于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2006年3月15日在长沙县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长沙县人民政府县长 黎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2005年政府工作和长沙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大家连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和“十五”期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的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化为主导,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先行,坚持着力“三农”、协调发展,全县上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保持了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基本竞争力靠近全国50强,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财政总收入达20.0798亿元,增长32.4%,净增额超过2000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全年实现gdp191.6亿元,增长17.7%;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4、117.7、47.5亿元,分别增长7.1%、21.6%、13.4%;实现工业总产值337.6亿元,增长21.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增长30.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亿元,增长14.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5元,增长12.1%。在第五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估中,我县由第65位跃至第53位,上升了12个名次。


  (二)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村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2.8亿元,增长7.2%。粮食总产量62.1万吨,增长6.4%,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出栏生猪228.7万头,肉类总产量排名全国第22位。新扩茶园1.1万亩,茶叶总产量2.8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荣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花木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增长12%;常年蔬菜面积达7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达4.85万亩;“农家乐”达536家,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湘丰集团产值和销售收入均过亿元,金农生物、好韵味、金井茶厂等企业跻身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基地32万亩,带动11万户农民增收2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水利建设投入9000万元,被评为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新建沼气池5600个,干杉万龙村、跳马石燕湖村被确定为全省乡镇清洁美化工程试点示范村。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7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完成植树造林1万亩,林权证换发工作全面完成。小康示范村和“一乡四村”建设累计投资1100万元,启动建设项目35个。投资699万元建立了动物重大疫病免费免疫制度,有效控制了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外出务工人员达1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亿元。


  (三)调整提升战略效应显现,工业经济质量提高


  坚持工业优先发展,注重调优结构,以工业服务月活动为契机,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支帮促力度,扭转了上半年工业生产一度出现的不利形势,实现了全年的稳定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24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完成产值283.9亿元,增长22.7%,过亿元企业发展到33家。完成技改投入35亿元。工业地域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乡镇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一区六园”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县规模工业的93.6%,其中经开区完成产值230.8亿元,增长19.8%;六个乡镇工业小区完成产值34.9亿元,增长32.8%。工业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配件、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产业群。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达45家,实现总产值199.7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78.44%,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达11.4万元,规模工业利税达20.4亿元。


  (四)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财源结构不断改善


  制定和实施楼宇经济和专业市场发展的政策,各类投资经营主体争相入驻星沙,进驻开源鑫城的企业达75家,入驻湘绣城的生产企业8家。中南汽车世界、通程商业广场、星沙汽配城等八大市场建设快速推进。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5.7亿元,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99.3万平方米,增长60%,实现销售额14.3亿元,增长37%。房地产、建安企业缴纳税收1.7亿元。金融业日趋活跃,入驻星沙的各类银行达11家,县城区域内营业网点达20个。交通运输仓储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9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财税增收的重要来源。财源结构日趋合理,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34.9%。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快速增长,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超过80%。财政管理更加规范,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在全面启动农村低保、完善农村大病救助和农村特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保证了重点支出。启动了新一轮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确保了乡镇和县直机关刚性支出与正常运转,增强了乡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项目建设和引进力度加大


  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大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形成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政策收费、一条龙服务、一律限时办结”的政务服务体系,在2003年清理废止305个项目的基础上,2005年又废止了36项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建立健全了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优化了长沙县对外开放的形象。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区位优势的提升,使星沙成为发达地区向中部实现资金、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82个,到位市外内资35.1亿元;引进外资项目23个,实际到位外资1.4亿美元。注重项目调度和跟踪服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5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突出工业优势产业招商,新签约引进工业项目116个,工业到位资金占全县引资总额的56.5%。乡镇工业小区投资密度平均每亩达75.8万元。12个偏远乡镇采取买断或租赁闲置资产等方式,签约项目达50个。


  (六)重点工程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取得新进步


  按照“一中心、六组团、三重镇”的产业布局结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长沙县城乡一体化暨经济核心区规划》已通过省建设厅评审,县城规划面积扩展为60平方公里。开元西路与319国道互通立交顺利竣工,逐步突破了融城对接的交通瓶颈制约。全年重点工程和视同重点工程项目68个,完成政府性投资18.3亿元。徐特立公园建成开放,县城综合医院(市八医院)主楼封顶。湘龙家园、腾飞岛大桥、石子排污暗涵、团结垸大堤截渗都已完成80%的工程量,东二线、东三线、东四线全面通车,长沙县高炮阵地、大众箱涵清淤、107辅道北延改造等工程竣工;望仙东路、潇湘东路、东七线、东八线等道路骨架基本拉通,东一线、东六线、京珠高速西辅道、贺龙体校路、湘龙西路、水渡河路等项目进展顺利。接近北部区域、带动农业乡镇快速发展的s207线改造工程顺利启动,s103线改造工程竣工。黄兴大桥即将竣工。敢胜垸大堤加固、团结水库灌区改造、红旗水库除险保安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4亿元,完成了113.5公里县乡公路和164.5公里村级公路的建设与改造。110千伏松雅河变电站投入运行,县城电网改造完成投资2900万元。板桥、泉塘、松雅、大塘等安置区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安置房建设快速推进。暮云、黄花、㮾梨、安沙等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顺利。西气东输星沙门站竣工点火,城区燃煤锅炉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电信、广电、自来水网络不断拓展,县城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城区绿化面积达118.9万平方米。


  (七)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步伐加快


  坚持以人为本,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圆满完成 “八件实事”工程。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投资5428万元拆除中小学危房3.7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6.69万平方米。县一中、县七中扩建工程顺利推进,县实验中学被批准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引进了长沙理工大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入县,县域内高校(职院)已达16所。投入570万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升学率达88.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达58%。群众文体活动空前活跃,网吧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县广播电视局、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顺利搬迁,文体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10个乡镇卫生院、医院国债配套改造建设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展了0-7岁儿童计划免疫免费接种工作,启动了“爱心助医”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已成功平稳运行三年,农民参与率达95.96%,全年为农民发放合作医疗补助1856.2万元,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国先进,计生率达99%。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启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15683户31240人发放低保金1099.3万元,发放农村家庭特困医疗救助金235.7万元。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为3440户7673人发放低保金651.8万元。投入400万元,新、改、扩建4所百人敬老院,帮助100户特困农民新建了住房。殡葬改革成效显著。养老保险扩面8642人,失业保险扩面3095人,医疗保险扩面2025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913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09人。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治安和经营秩序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大,司法援助显著加强,为农民和拆迁户400多人次免费提供了法律咨询,检察工作进入全省十强,案件侦查943起,办结率达97%,完善和健全了公平、公开审判和陪审制度,打击了法轮功、“地下六合彩”、治理了违法开矿等违法行为,质量监督、药品食品监督和安全、消防监督不断加强,遏制了假冒伪劣商品、药品和食品的生产与流通,预防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大力开展干部下基层送温暖活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具体实际困难,及时排查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投入400万元,建设县城治安交通动态监控系统,投资1640万元启动了“两所一队”搬迁和党校改造工程。人事人才、编制工作不断规范,公务员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县直一级机构由65个调整为58个,精简内设机构37个,“编制公示”制度得到中组部、中央编办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国土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土地出让收入实现2.4亿元,投资1.1亿元帮助24个村实施了土地整理,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用地矛盾。民族宗教事务得到加强,工商联、妇联、团委、工会、残联、科协、侨联、台办等群团和老龄协会等老年团体,关协、计生协会、企业家协会、文联等组织创造性工作,为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并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同政协的联系,吸纳其智慧和建议,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149件。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行村民自治和社区民主管理,实施政务、村务、校务公开。环保意识增强,专项治理取得实效,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粮食企业改制全面完成,供销体制改革和信用社改革顺利推进。行政效能监察、廉政勤政建设实现新进展,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应诉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推行了部门财政综合预算,积极探索和完善了投融资管理办法,制订和完善了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变更管理的若干规定、财政性投资评审、会审、审计和集中采购制度等管理办法,规范了政府决策与管理行为,通过集中采购减少政府支出3000余万元,通过投资评审核减不合理的基本建设支出1.7亿元,乡镇和县直机关消赤减债4669.4万元,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行风评议扎实开展,部门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发改物价、统计、审计、机关事务管理、驻京办、驻长办、史志档案、信息化建设、金融安全区创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经济普查工作获全国先进。县域内省市垂管单位、银信部门全力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各乡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全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呈现出跨越发展、文明进步、安定和谐的崭新局面,成为长沙县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招商先行、基础跟进、工业主导“三驾马车”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发挥县城和经开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坚持“工业兴县、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科技兴项目”,坚持开放带动和园区带动,产业配置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五”计划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gdp由2000年的87.17亿元增长到191.6亿元,总量净增104亿元,超过计划目标41亿元,增长119%,年均增长15.5%,人均达到3000美元;工业总产值由127亿元增长到337.6亿元,年均增长21.5%;全社会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由23.5亿元增长到80亿元,年均增长27.7%,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70元增长到5182元,超过计划目标682元,年均增长9.5%。县域经济实力稳步攀升,连续五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五年跃升了20位。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列中西部16个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22位。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4.8亿元增长到20.08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10亿元)翻了一番, 2005年净增4.91亿元,净增额比2000年的财政总收入还多1100万元。税源结构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5.5%提高到10.5%。 “十五”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为“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和率先在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详见下表)


  各位代表,2005年和“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是全县人民辛勤劳动、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驻县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长沙县建设与发展的各级各部门、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经济运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县城人气欠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的培埴仍需付出艰辛努力,财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我们将在改革和发展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原则


  “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处于周期性上升阶段,全球经济走势趋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互相融合渗透,国际资本抢滩中国市场,有利于我们加快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未来五年,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国经济进入增长稳定期,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为我县更好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及实施“兴工强市”战略,给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入世”后过渡期结束,国际市场冲击、企业竞争、金融风险都会有一定程度加剧;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趋显现;就业、老龄化、社会保障、收入差距等社会矛盾仍然突出;各地竞相发展,我县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竞争无情,优胜劣汰;与发达地区比较,我县仍处于发展不够、资本原始积累尚未完成的阶段,我们决不可沉醉于“三湘第一县”的光环;决不可贪图享受,小富即安。我们必须从发达地区找参照,以“领跑进军”为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万众一心谋发展,一届一届多积累,励精图治奔小康。


  “十一五”期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出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三大主题,强力推进“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发展战略,切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按照《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gdp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 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三产增加值达到81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接近9:70:2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五年直接利用外资6亿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5000人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78%、70%、7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2.5%,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化率达5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领跑进军”目标不动摇。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和省会长沙扩容提质的机遇,继续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首要措施,把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突破口;把“工业兴县、园区兴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原动力。打造湖南新兴制造工业基地,建设“一区六园三重镇”的经济核心区,建设循环种养、综合开发、高效优质和农工贸融合一体的现代农业,实现“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的宏伟目标。


  ——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和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谋划恒久竞争能力。优先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培育产学研结合体系。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姻合作,鼓励大专院校入县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扶持力度,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提升科技普及水平,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恒久动力。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干部作风,不断淳化民风,建设服务型诚信政府,建设法制有序的诚信社会,完善工作规程,提高办事效率,规范执法行为,优化公务员队伍,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高度关注民本、民生、民利,调动全县人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并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高度关注“三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开创实施“十一五”规划工作新局面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巩固和发展“十五”成果,继往开来,实现新的发展蓝图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gdp220亿元,增长15%(奋斗目标224亿元,增长17%);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增长19%(奋斗目标410亿元,增长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亿元,增长6%(奋斗目标46亿元,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增长15%(奋斗目标96亿元,增长20%);县级财政总收入23亿元,增长15%(奋斗目标24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15%(奋斗目标55.4亿元,增长16%);实际到位外资1.4亿美元(奋斗目标1.5亿美元,增长5%);实际到位内资35亿元(奋斗目标38.6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增长9%;城镇化率35%,增加3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000个。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力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财政对乡镇和村级基层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整合国土整理、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林业、农业、农机等投入资源,集中投入农村建设。支持农业项目立项,争取上级投入和信贷扶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争取社会资金投入。二是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搞好试点,探索经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指标体系、扶持政策,成立组织机构,抓好试点示范,以小康示范村为突破口,科学布点,确保每个乡镇办好一个试点村,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全面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面貌实现质的飞跃。三是扶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加大茶叶、花木、蔬菜和畜牧水产、“农家乐”休闲等产业的建设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引进现代化绿茶生产线,改善茶质;筹建茶业博览园,加大茶叶市场和茶文化的建设力度,打造知名茶叶品牌。抓好蔬菜世行贷款项目建设,鼓励建设订单式蔬菜生产基地。扶持生猪品改和良种肉牛繁育基地建设,引进大型畜禽屠宰加工项目和定点加工项目,发展流通大户。建设湘绣民间工艺博物馆,加快湘绣市场与生产基地的对接。探索优质小水果、糯高梁基地建设及产品深加工,抓好特种红薯推广和基地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扶持建设集种养加、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循环式、立体型生态农业基地。推广食用菌、良种畜禽、特种水产和优质水稻。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和知名品牌。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步伐,加强科技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市场化建设。四是突出城镇带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s207线、黄江公路、八清线等新建项目的建设速度,硬化改造宋水线、跳茅线(二期工程)、福南线、石丰线、上枫线,改造村级公路251公里;改扩建江背、路口、春华、水渡河变电站,启动第三期农网改造,继续实施沼气池国债项目,推进乡村清洁美化工程;着力推行农村小康水利建设,改造塘坝、疏浚河渠,启动乌川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团结垸大堤加固、石子暗涵排污、团结水库灌区改造、杨家湾撇洪渠改造、红旗水库除险加固、敢胜垸和果园垸大堤加固等工程;逐步推进村庄整治、人畜安全饮水、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工程,推广农村样板房,引导自然村落相对集中发展,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科技、信息、人居和卫生环境协调和谐的新秩序。五是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貌。加强农民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强村、居委会和群团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增加财政对村、居委会的投入和消赤减债力度,不断淳化民风,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新风尚,激发农民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六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采取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劳动力转移、增加财政投入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严格控制并逐步降低和取消高中择校费,2006年秋季起免收九年义务教育的杂费,力争三年内取消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部学、杂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农村公益性卫生事业体系,逐步实施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农民医疗费用。加大对五保户集中供养、村干部工资的财政支持。探索和启动农民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工业经济素质和发展水平。


  紧紧围绕建设中部地区新兴制造工业基地的目标,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加速设备技术改造,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全力实施工业“1211”工程,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效益为中心,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重点,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支柱产业、优势企业聚集的步伐,培育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家电制造和铸造模具产业,积极扶持新材料和生物工程产业,扩大产业覆盖面,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大、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低能耗、低物耗、低占地、低污染的集约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二是努力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引进各类专利技术,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鼓励、扶持提高研发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改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扶植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配套和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建安企业的竞争能力,扶持湘绣、茶叶、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缓解城乡就业压力。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增强园区的集聚带动功能。在做大做强经开区的同时,加快暮云、㮾梨、黄花、安沙等工业园区的建设进程,启动星沙新兴轻工产业园、北汽福田产业配套园、江背同心产业配套园的规划和建设,筹备春华轻工小区(春华新城)、干杉机械产业小区建设,提升金井铸造和农产品加工基地、高桥机电产业基地的外向度。按照“专业分工、分类发展”的原则,结合“飞地工业”战略的实施,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体系。


  (三)激活第三产业潜力,优化县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地方财源。


  按照建设省会都市副中心的定位,打造星沙商业圈,提升星沙品位,凝聚星沙人气。一是提升发展传统服务业。引导八大市场发挥骨干作用,大力发展餐饮娱乐、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认真筹办好第二届茶文化节、汽车农机博览会、湘绣民族文化和工艺展览、陶公庙建庙1500周年庆典等专项节会活动,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实现市场二次招商和快速繁荣。狠抓楼宇经济措施的落实,优化住房结构,启动城区经济适用房工程,鼓励房地产促销,筹办星沙首届房地产交易会,将星沙房地产业推向高潮。三是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继续鼓励居民对汽车、家用电器、通讯器材等耐用品消费,扩大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四是优化财源税源结构,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对乡镇新辟财源项目的扶持。继续实施财政质量建设工程,坚持政府优惠政策向税源企业倾斜,向带动农民增收的环节倾斜。加强税收征管,科学依法治税。完善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和税费减免会审制,坚持从严把关,强化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加大财务公开力度,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整合资源建设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能带动产业升级和财源税源增长的项目。努力规避投融资风险,采取市场运作、票据置换、招商引资、设立减债基金等方式,重点消化公路建设债务和乡镇历史负债。


  (四)加快县市基础设施对接步伐,提升城镇品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强化规划理念和规划执法,严格实施“十一五”规划、县城60平方公里建设规划、200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集镇规划,科学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提升县城品位和县域城镇、中心村的经济核心带动作用。一是加快市县基础设施对接步伐。突出抓好火星大道南延至暮云北延至星沙、长沙大道南延至暮云、人民东路东延至黄兴大道、开元西路西延接新世纪大道、星沙大道南延接远大路、湘江沿江大道南延线暮云段和县城电网改造等建设项目,实现与省会城市融城对接。二是有序推进县区重点工程和招商开发项目的建设。继续抓好滨湖路、东六线、东七线、东八线、东九线、凉塘路、湘龙西路、潇湘北路、北环线、贺龙体校路、京珠西辅道、蟠龙路、石子铺路、水渡河路、石子暗涵二期工程、武塘路、东四线、漓湘东路、盼盼东路、螺丝塘路等工程建设,新建东五线、行政支线、火星北路、腾飞岛大堤加固、东二线、东三线、东九线北段、东十线、东十一线南段、东八线跨线桥、红树坡路、长桥污水处理站、长丰联成土石方工程。加快鹏基、兆佳、腾飞岛、野生动物园、长沙理工大学、机电大市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快东八线以西的水、电、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开元东路两厢区域的规划控制,高起点建设新城区。三是构建以“安”为重的拆迁安置工作新秩序。加快泉塘、松雅、板桥、大塘等安置区建设步伐,启动城西和城东安置区建设,努力实现已拆迁人口的全面安置。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群体,系统研究并实施引导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促进就业,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京珠高速、319高速辅道、开元西路互通、老107国道等县城主要出入通道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周围的绿化、亮化工程。完善公交设施,优化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切实加强城管行政执法,提高综合执法效能。抓好街道社区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五是促进小城镇扩容提质。认真完善小城镇规划,注重城镇建设和产业建设的密切结合,科学设计城镇一、二、三产业。加快乡镇园区产业基地和集镇融合的步伐。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完善集镇交通、供水、排水、通讯、垃圾处理和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硬件水平和人文品位。六是做好中央和省、市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积极做好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长株高速公路、黄花机场扩建等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协调服务,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五)优化投资环境,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巩固完善政务服务的改革成果,规范招商引资秩序,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一是继续突出招大引强。认真研究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企业的发展动态,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及大型企业的配套产业。二是拓展招商领域。在突出工业项目招商的同时,盘活农村山塘、水库、哑河等闲置资产,实现农业项目招商的新突破,加大社会事业、基础性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龙头市场的 “二次招商”步伐。三是突出优势产业招商。以先进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发挥市场、资源、产业等集群优势,注重上游产品的开发,中间产品的配套和下游产品的延伸,构筑新兴产业支柱。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四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调动和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积极作用和主体作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以商引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五是突出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展招商效应。更加注重引进核心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将引资和适度“选资”结合起来,摒弃不计成本拼土地价格、拼优惠政策的招商行为。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重点把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关、规划审核关、土地审批关,建立健全以投资密度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土地供给制度,实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公开、公正、公平,制定对闲置土地项目和不按规划建设项目的限制措施。突出环境招商,实现从“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的转变。五是突出项目开工开建。进一步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提供绿色通道,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效益。


  (六)加强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善、敬业创造、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一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化;巩固普九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进程,引进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文化体育事业,努力提升县城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加强村和社区居委会建设,发挥村组和居民自治功能,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支持群众团体和协会开展工作,发挥协会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发挥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职能。继续抓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计生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监督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和交通安全等的监管,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加大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着力培育地方特色品牌。高度重视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大对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抓好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征兵和“双拥”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健全群防群控体系,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依法治理社会事务,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执法”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两个确保”,继续完善居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大力发展老年事业,倡导敬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加大对青少年革命传统、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卫生常识的教育引导工作,加大对网吧、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完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大病救助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启动工伤、生育保险。三是注重节约资源、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鼓励节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和农村企业、水库、山塘、河流等闲置资产,制定工业园区基准地价,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城镇、农村特别是捞刀河、浏阳河流域的污染防治,全面改造县城区域燃煤锅炉,启动天然气入户工程,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步伐,筹备星沙北、㮾梨、黄花等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妥善解决民政福利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改制遗留问题,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移交“中国人寿”等工作,营造祥和的发展环境。四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提高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扶贫整建,支持偏远乡镇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全县各类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增强乡镇经济实力。


  (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一是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政风行风评议,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健全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健全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三是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推进依法治县,开展“五五”普法。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完善对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建立公开、公正、公平和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国家工作人员奋发工作。四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着力培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励精图治的社会风尚,规范公务和接待行为,降低行政成本。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决克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力求作风务实,运转高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雄羽似丹霞,进军捷报鸡声早;鬣毛如金箭,领跑征程犬影新。值此新旧交替之际,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施县委“领跑进军”战略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展望未来的五年,我们将更加信心百倍,豪情满怀,誓夺“领跑进军”战略的决定性胜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实现“两个率先”,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奋斗!


  

相关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
  • 政府查号台

    政府查号台

  • 站点地图

    站点地图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今日访客数

  • 长沙县网上群工部
  •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主办:长沙县人民政府
承办:长沙县大数据中心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731-84075602
网站标识码:4301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