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李家洋院士团队开发的早稻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在长沙县路口镇龙泉社区田间测产,在李家洋、柏连阳等院士专家共同见证下,取得了平均亩产604.5公斤的优异成绩。
早稻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在长沙县路口镇龙泉社区田间测产,取得了平均亩产604.5公斤的优异成绩。图为测产现场。杨源 摄
据了解,中科发早粳1号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通过分子精准设计育种技术培育而成,是我国首个突破性双季早粳稻品种。在推广种植过程中,它经历了冰霜和高温干旱等多重考验。
今年来,中科发早粳1号在长沙县路口、开慧、安沙、福临、北山、春华、黄花等镇进行了1500亩的规模化种植,进入7月以来,长沙县内种植的中科发早粳1号品种大面积成熟,陆续进入收割阶段,凭借其卓越特性在早稻种植中崭露头角。
测产现场,院士专家在田埂上摘下一株株稻穗,分析比对。“今年的气候条件比较差,早期有低温,中后期有高温、暴雨、台风,尽管有这些考验,结实率仍然很高,产量基本达到预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表示,经过示范种植,这一早稻品种具备耐极端天气、抗倒伏,抗穗发芽和减少病虫草害等优势。希望能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这一品种的早稻米好吃又健康,同时也希望能让更多农民通过种早稻赚到钱。
今年早粳1号种植试种中,路口镇龙泉社区示范片3月中旬的机插和抛秧过程中,遭遇了连续下雪,日平均气温低至4℃,个别时段达到0℃的寒潮,但直播和抛秧均未受明显影响,机插秧仅5天缓苗后便正常生长。在灌浆期,它也能稳定承受35℃以上的高温。同时,面对早期雨水充沛、中期大风暴雨的侵袭,中科发早粳1号的株秆依然保持强韧,未出现倒伏现象,确保了机械收割的可行性,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在此前连续降雨、高温高湿的恶劣天气下,中科发早粳1号在成熟期遇雨仍能保持穗部完整,无穗发芽现象,这一特性显著降低了收获期风险,提升了稻谷的商品价值。
当地种粮大户陈强目前承包了500余亩农田,今年种植了200余亩中科发早粳1号,“这个早稻品种在产量和口感等方面比之前的一些品种要好,米饭也有以前的早稻米饭从来没有的香味和嚼劲。”眼下进入收获时节,陈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以前南方种植的早稻米普遍不太好吃,一般不会直接做口粮。从目前观察情况,经过前期多年来实验种植,早粳一号品种各方面表现较为稳定,不仅体现在口感良好,还在亩均产量上有所提升,为双季稻产量提升提供了优良的品种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柏连阳表示,将与李家洋院士团队就这一品种种植展开合作,更好去匹配与该品种相适应的晚稻品种,完美实现早晚稻种植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全省粮食产量。
星沙时报7月11日讯(记者 杨源 见习记者 张思睿)
信息来源:掌上星沙 责编(一审):刘博 二审:王萌 三审:颜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