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安沙镇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助力春耕生产,有效降低种粮风险,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长沙县春耕工作目前开展得如火如荼。图为高标准农田整治现场。 章帝 摄
作为粮食生产大县,长沙县春耕工作目前开展得如火如荼。
3月15日,在安沙镇唐田新村花树台组,“农机秀”让当地农民大开眼界。在春日艳阳下的田间地头,工人们正忙着往育秧田里摆放秧盘、插秧田竹篾并覆盖薄膜;另一边田地里,机械轰鸣,旋耕机忙着翻耕土地,为即将到来的插秧做准备。
今年37岁的杨雄,已经是农机驾驶的“老把式”。起初,一台四轮拖拉机,“当天种地当天调”,一天“犁不了几亩地”。如今,合作社的仓库里摆着各式农机,“一天几十亩不在话下。”
这样的效率,由长沙县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带来。在安沙镇,这样“服务大包干”的合作社被当地农户戏称为“田保姆”。在这里,农户可以根据自家田里稻谷长势的好坏自主选择“成交方式”。
“要谷不要钱”:稻谷产量高,农户可以选择支付620元/亩/季的服务费,合作社把收割好的稻谷送到农户家中。
“要钱不要谷”:稻谷产量低,可按每亩1000元的“兜底”收入减去620元的服务成本,农户可获得380元/亩的费用,田里的稻谷归合作社所有。
“不管产量高低,农户总不会亏钱。”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保底”和“上不封顶”之间自由切换的“天健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种粮风险,也调动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这3亩多田如果自己种植,种子、农药、化肥、收割机费用、日常管理人工费,一季下来要花费2000多元。” 50岁的村民尚勇强今年把3.6亩田全“托管”了, 自己一算账,乐了——种地加上务工,年收入怎么也超过了6万元,“保证了收益,还更省心。”
农民不出门,服务送到家。长沙县于2019年兴起水稻托管模式,实行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完善,目前规模已经扩展到了5000余亩。
两年前,安沙镇万家铺村村民杨建兵就把田全程托管给合作社,从一粒种子到一堆干谷,都是由“天健农机”一条龙全包。去年他的4亩多田,在合作社管理下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长沙县农业农村局与天健农机合作社联合,探索生产大包干向服务大包干转变,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实行“轻资产规模化种粮”,由合作社提供“耕、种、防、收、运”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并引入保险,保障每亩水稻1000元的“兜底”收入。
犁田翻地、施肥灌溉、播种育秧……春耕一线,从水牛下田到机器耕地,从靠经验到靠大数据,地上跑的拖拉机,天上飞的无人机,都是种地好帮手,一台台农机助力,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一个个科技范十足的场景,也折射出星沙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2022年,长沙县确定创建2个万亩双季稻示范片,将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亿公斤以上的目标。
据悉,今年长沙县还将发放10.7万公斤优质早稻种子,免费提供给双季稻示范区、双季稻轮作(早专晚优)示范基地的种植大户和集中育秧主体等,优先保障粮食万亩示范片的同时,助力种粮大户抢抓农时,保障粮食稳产高产。
“国家政策好,种植双季稻有补贴,对种田更有信心了,我把组上的田全部包下来种了。”安沙镇油铺村大山脚组组长邹玉彬表示,“按照去年的行情,今年我要再使使劲,争取来场更大的丰收!”
◎星沙时报记者 杨源
信息来源:星沙时报 责编:丁昕雅 审核:黄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