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山歌

日期:2022-12-23   来源:  长沙县文旅局
字体大小:

长沙县,禹贡荆州之城。古三苗国地。春秋战国时属楚,为青阳之地。秦设三十六郡时置长沙郡,长沙县为其附廓之县,名“湘”。汉改为“临湘县”,隋更名“长沙县”,为长沙县名之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设在“金井镇”“榔梨镇”和市内北区“潘家坪”,一九九六年,县治入驻现在的“星沙”。

长沙县境内丘陵、土地众多,山歌流传十分广泛,其地理位于湖南省版图东部,湘江下游东岸,东西宽约四十公里,南北比八十三公里,总面积一千九百九十七平方公里。人口七十二万,全部汉族。长沙县下辖二十多个镇、街道。东接浏阳市,南连湘潭、株洲市,西邻长沙市区,北与汨罗、湘阴、平江接壤。其地理环境属丘陵地区,地势东北较高,向西南倾斜。乌川、明月山、龙头尖、玉皇殿等山绵亘于东,影珠山、黑糜峰屏障于北,炭棚坡、天鹅池、凤凰山蜿蜒于南。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长沙山歌主要分布在长沙县靠近浏阳、平江、岳阳等北部地区,并伴随浏阳河、捞刀河以及湘江流域流传至今。

长沙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湖湘文化积淀之地。素有文化古县之称。既是人文荟萃之地,又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近代史上的烈士、革命家、文学家等。列入湖南省党史人物传和“省文化物志”的有几十人之多。县内古迹名胜繁多,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杨开慧故居”“黄兴故居”等十几处,“鹿芝岭”为五代的后汉及北宋龙喜县故城。有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六朝遗庙“陶公庙”,更有“仙人石”突兀嶙峋。“天华山”石上坐松,“影珠山”银杏参天,“九间房”丹炉石坑,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文人骚客多有题咏。县域民间音乐以“湘”剧、“昆”剧为主要曲调。

长沙民间流传的山歌,各有特点,唱法多样,同一首名字的山歌,地域不同,唱法不同,它伴随着历代长沙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劳动生产,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着长沙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流传至今。“长沙山歌”是长沙人民的口头创作,是长沙人民用来表达和反映自己生活、思想感情和促进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工具,是长沙民间乡土文化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篇幅短小,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曲调等形式特征。“长沙山歌”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若按行腔可分为高腔、平腔、低腔和放牛山歌四类。山歌的词通常是7字一句,多以5句为一首,也有4句为一首的,还有很多山歌中夹进一两句长句子(俗称连八句子),很受群众的喜爱。

“长沙山歌”的节拍、调式和种类山歌,除哼歌子外,基本上属于自由节拍。当地人把长沙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三种。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高腔山歌: 长沙、沅江、宁乡、益阳和望城等区县叫“过山垅”。 如:《播田山歌》《山歌本是好人打》,其特点是音调高昂,拖腔多模仿“牛照”(巫师用的一种乐器)吹奏的音调,这类山歌大多为成年男子用尖嗓门采取假声唱法来演唱,歌声嘹亮,节奏自由,传得很远,所以叫“过山垅”。这类山歌的旋律在进行中常出现大跳和倚音,歌手往往将旋律作自由变化和发展。平腔山歌:数量多,流传广,湖南各地的山歌大多是平腔。其旋律一般在中音区进行,有的一字一腔,到句尾才有一点拖腔。有的歌词中夹有一连串的连八句子。平腔山歌音调较低,富于变化,与歌词的平仄配合和谐,节奏也较自由。它的声音浑厚、朴实,拖腔一般不太长,大多是成年男子用本嗓子唱。这类句子或是一连串的形容词,或是几个排比短句,或带有绕口令的特点,如:《郎在外面打山歌》就属于数板山歌。连八句子的运用是数板山歌的特点,也是群众最喜爱的平腔山歌之一。三是低腔山歌,又称“哼歌子”。一般是妇女在从事采茶、绩麻、纺棉花等劳动时哼唱的,音调低沉婉转,速度徐缓。如《纺棉花》等。四是放牛山歌。这是少年儿童在放牛时所唱的一种歌谣。歌词朴实无华,富有风趣,一字一腔,按字行腔,第三句后带休止。望城县(现望城区)铜官地区的放牛山歌,大多在七字句的第六字后加一衬字,曲调有所停顿或伸延,然后再唱第七字,形成一种天真诙谐的特殊情趣,如《姐屋门前一树槐》。从事田间劳动时唱的山歌,称为田歌,这类山歌数量不多,其演唱特点与高腔山歌相同,如《插田山歌》《车水喊槽子》等。

相关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
  • 政府查号台

    政府查号台

  • 站点地图

    站点地图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今日访客数

  • 长沙县网上群工部
  •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主办:长沙县人民政府
承办:长沙县大数据中心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731-84075602
网站标识码:4301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