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国社会报)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青年群体流动性加大,随迁老人数量也快速增加。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对随迁老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不但面临原有社会网络断裂、新社会关系尚未建立等困境,还需要克服语言不通、归属感缺乏等问题,亟待得到帮助。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县民政局充分发挥基层社工站(室)优势,从文化参与、社交参与、公益参与三个方面着手,拓展随迁老人“生活圈”“朋友圈”“志愿圈”,让他们融入这座幸福之城。
更新“生活圈”,营造归属感
“蔡阿姨,上次上完‘社区地图课’,现在您对周边环境都熟悉了吧?”近日,长龙街道长界社区的社工聂颖像往常一样走访社区随迁老人,在了解随迁老人情况及需求的同时,也把预防电信诈骗、道路交通安全等知识送上门。
聂颖提到的“社区地图课”,是长龙城市驿站随迁老人社区融入小组“你我的家园”活动内容之一,从一条路到一栋建筑,再到社区医院、银行、公园、公交站,社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带着老人们熟悉了周围的环境。
2023年,65岁的蔡芬(化名)从山东省济南市迁到长沙县,由于语言不通,想了解周围环境无从下手,只能整天坐在家里发愁,“社区地图课”如一场及时雨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据聂颖介绍,为了让随迁老人生活更便利、舒适,社工定期入户探访随迁老人,了解生活状态的同时,不断激发和调动老人的主观能动性。除了“社区地图”,社工室还将医保购买指南、社区通讯录、“长沙话实用宝典”等资料制作成“候鸟关怀包”,从日常购物、医疗保健到休闲娱乐,为老人提供详尽的指引与帮助,让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开拓“朋友圈”,丰富人情味
在随迁老人中有部分是鳏寡老人。83岁的王金兰(化名)左眼失明,老伴已过世十多年,今年年初,老人来到长界社区与儿子一家同住。
由于不熟悉外界环境,王金兰平时不爱出门。“不像老家,左邻右舍都是熟人,到这儿一个人都不认识。”老人不喜欢住楼房,更喜欢老家敞亮的前坪和院子,“一开门就能到处去,很方便”。
社会交往是随迁老人融入社区、建立情感认同的关键。为解决老人困扰,社工站(室)建立以社工为核心,以楼栋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为主要力量的社区支持网络,确保随迁老人有人关注,引导随迁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消除老人的孤独感,也让他们感受到社区人情味。
社工站(室)组建随迁老人微信群,依托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城市驿站等场地,组织开展系列社交活动,为随迁老人打造了“有地去、有话聊、有友聚”的社交空间。如今,老人们的新“朋友圈”打开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共建“志愿圈”,提升价值感
“早上6点做饭,饭后和老伴分别送两个孩子上学,回来的路上买点菜,上午忙活家务,午饭后看看电视,下午不到4点去接孩子放学,再准备晚饭。”这是泉塘街道向星社区的廖广梅(化名)和老伴刚来长沙的琐碎生活。
周而复始的机械生活,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背道而驰。随迁老人的生活是否有另外一种可能,他们如何从“被需要”中找到精神价值?向星社区社工室给出了答案。
今年年初,向星社区社工室开展了“余热映初心,情暖夕阳红”随迁老人志愿小组,社工为老人们普及志愿服务精神及服务内容,并引导老人共同策划社区公益集市新春活动。廖广梅在志愿活动中忙得不亦乐乎,她说:“能为社区做点小事,发光发热,真的很有意义。”
“每一位随迁老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特长,我们从优势视角出发,将他们发展成为社区志愿者,这对提升随迁老人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重要意义。”向星社区社工任雨聪说。
公益参与是提升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如今,在社区交通劝导、安全巡查、文明宣传、儿童关爱等志愿服务中,都有随迁老人的身影,这样的“志愿圈”不仅提升了随迁老人的社会参与度,也让他们找到了新的角色与定位。
长沙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每位随迁老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是我们的共同愿景和奋进方向,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更多老人在长沙县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