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创新能力育强行动
1.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科技研发政策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对无研发经费支出或强度较低的规上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进一步推广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研发经费会计辅助账。
2.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工程机械、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技术和产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推动五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支持和引导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和“断链子”技术。明确科技创新产业导向,扎实推进全县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铺排一批县本级科技计划项目。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院校联合创新,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实现科技供给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二)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行动
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度培育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升”。重点支持高企“升规”、规模企业“升高”、规上高企“壮大”,大幅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提升的同时,在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自主研发等“核心竞争力”上实现突破,逐步实现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5.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集全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人才队伍引育体系。通过“人才(团队)+项目”的形式,发挥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支撑作用,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鼓励和支持柔性来县的国内外创新人才(团队)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实施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围绕重点研发创新平台、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靶向引进国外顶尖人才。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海外引智项目。
(三)实施创新平台集聚行动
6.积极申报创新型县建设。围绕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创新型县建设具体考评办法,提前谋划部署,选定方向,理清思路,加强对接,力争进入国家或省级创新型县建设名录。以申报创新型县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着力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经济、集聚创新人才,打造科技创新经济贡献增长点。
7.引育高水平科技平台。按照“筛选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探索与985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在长沙县设立创新研究院,围绕我县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搭建新的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创新平台集聚。依托松雅湖生态新城建设,引入科创平台、产业创新平台、产业研究院等,积极对接争取大科学装置落户,孵化引育科技骨干企业,推动主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原则,大力发展包括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双创示范基地在内的梯级创新创业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中介机构来运营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专业公共平台,引导平台走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四)实施创新生态升级行动。
8.狠抓科技政策落地。加大上级科技创新政策宣传,落实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县本级科技创新奖补政策,逐步形成覆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育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政策雨林。
9.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支撑,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并出台科技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探索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融资,优化科技型企业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等方面的支持。
10.提升科技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四员联动”分片包干的精准服务企业模式,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搭建科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在科技项目实施管理中给予企业更多的指导和服务,优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申报、研发投入归集等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展科普惠民活动,精心组织科技活动周及送科技下乡活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科普示范基地(场馆),使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真正惠及于民。
11.推进乡村振兴与民生发展。改革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在个体派驻服务基础上,设立茶叶、水稻、蔬菜、畜禽4个农业产业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探索设立镇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工作站,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大力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农业龙头化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支撑作用。支持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民生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长沙县科学技术局
202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