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情县况 > 美丽乡村

长沙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促进小微水体综合整治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2021-11-05   来源:  星沙时报
字体大小:

家乡的水绿如蓝

浏阳河江背镇湘阴港村段小微水体示范片区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欢”。章帝 摄

家乡的河流是不少人的乡愁记忆。

“现在村里的水可清了,鱼也有了,一条条都好大。”在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支部书记陈尧指着村里经过小微水体整治后重现的清澈水面,想起小时候“摸鱼的日子”。

长沙县境内河网纵横,县域内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就达50条,湖库132座,小微水体5.8万余处。水给了这方土地特有的灵气,但也一度负载了区域发展付出的代价。

近年来,长沙县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着力于加强农村小微水体管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今一处处的“成绩单”开始汇总过来。

控源截污 从闻着味到赚着钱

和陈尧一样,从眼前实实在在的治水成果中唤醒童年记忆的,在长沙县还有很多。

“我在村子里住了几十年。”春华镇春华山村塅港组组长祖建国说,原来的村子里的小溪清清爽爽,“很有韵味”。但是,随着日子渐渐红火,家里富起来了,门口河水却变臭了。“最厉害时,从水边经过都能闻着味。”说起那时情形,祖建国直摇头。

“以前洗澡、洗衣的污水、鸭棚鸡圈里的粪污都直接排到了河道沟渠里。”春华镇河长办主任黄新辉介绍,小微水体的污染,不仅影响生活用水、农田灌溉,更影响村容村貌和群众的健康。

这些小微水体看上去小,但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黄新辉坦言,以前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欠缺,种养殖散乱,面源污染较重,治理农村水体污染,必须攻难题、补短板。

为治理小微水体,长沙县铁拳出击。县河长办出台了《长沙县小微水体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管护目标和主要任务,将小微水体日常管护和整治任务纳入河长制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县水利、农业农村、财政、生态环境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发力,致力于小微水体管护和整治工作。

从“水里的问题”找出岸上的“根”。 长沙县进行污染排放口的封堵,生活污水全面纳管,然后再做“水里的文章”。通过控源截污,水岸联动,祖建国表示,门前的小河又回到从前了。“住在清澈的水边,才是幸福的生活。”黄新辉道出了清清水流里的乡恋。

清澈的河水不仅美了乡村,还铺就起一条致富大道。在春华镇花园新村,600亩水田种满荷花,夏日摇曳生姿,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在长龙街道湘丰村杨祠片区,河畅了、水活了,为乡村聚拢人气,带来了财气。“水也好、景也好,空气质量更是好,城里人每到周末就来这游玩。”村民刘浩笑着说,现在村里绿水青山比以前更美,他家老房子还开起了民宿,生意越来越火。

完善基础设施、治理黑臭水体、连通水系、打造水景观……因河施策,长沙县让全县河湖基本实现了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为乡村新业态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章立制 从水渐清到“绿如蓝”

浏阳河蜿蜒过星沙,一路上“穿珠成链”,造就一个个水美乡村,一条条河湖生态线也变成了长沙县的“致富线”。

“国庆七天,天天爆满,还有广州的回头客。”说起自家生意,江背镇金洲村李晓英喜笑颜开,“很多客人都是从城里组团过来,就是看中我们这好山、好水、好风光。”

近些年,金洲村将包括浏阳河在内的三百多个大小河湖水塘清淤贯通,堤岸整治绿化美化,过去村民“望水愁”,如今吃上“生态饭”。

江背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夏玉光介绍,当地建立了“党建+河长制”新机制,成立了江背镇新时代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通过党员认领与民间河长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巡河,发现问题、办理进展都一一登记,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农村河湖要治更要管。为构建小微水体治理管护长效机制,长沙县按村(社区)对小微水体划分片区,逐片设立了片区河长和管理员,明确管护责任,实现管护范围全覆盖,构建长效治理管护机制。全县共设置片区河长1704人,保洁员1800余人,民间河长40人,实现管护全覆盖。

通过一年多努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沙县水体面貌及周边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个个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样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果园镇花果村,采用生态绿色理念开展小微水体治理,将生活污水、粪污水、餐厨水等分类收集、多层次处理,通过生态湿地、生态浮岛等设施和底泥修复等技术修复水生态,不仅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还助推了产业发展。

目前,该片区周边发展花果虾养殖3000亩,每亩净利润可达六千多元,通过举办龙虾节成为了长沙市周边的网红产品,一拨又一拨游客有力拉动了各类农副产品消费,村集体收入也从2019年的2.38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36万元。

“水乡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水,治水就是要用最严的标准。”长沙县水利局局长、县河长办副主任高新良表示,水变清只是第一步,关键要建立长效机制,用“科学+制度”让家乡的水一直“绿如蓝”。

◎星沙时报记者 任凭 杨婧璜

信息来源:星沙时报  责编:刘颖  审核:肖明珠


相关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cht.png

    政府查号台

  • dt.png

    站点地图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今日访客数

主办:长沙县人民政府
承办:长沙县大数据中心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731-84075602
网站标识码:4301210002